查看原文
其他

导游词:江苏徐州导游现场考试(1—6)

文化旅游院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2024-09-26


徐州市城市概况


徐州古称彭城,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和2500多年的建城史。全市辖区面积11258平方公里,总人口1023.52万人,现徐州市下辖2市(新沂、邳州)、3县(丰县、沛县、睢宁县)、5区(云龙、鼓楼、泉山、铜山、贾汪),是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


徐州拥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交通便捷发达,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拥有全国第二大铁路编组站,5条国道、20条省道、5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一,京杭大运河绕城迤逦穿行,观音机场为国家民航干线机场,鲁宁输油管道纵贯境内,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体系。京沪、徐兰客运专线在徐交汇,徐州到北京、上海的时间均缩短到两个多小时,徐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速铁路枢纽。


徐州是资源富集且组合条件优越的地区之一。煤、铁、钛、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等30多种矿产储量大、品位高,其中煤炭储量69亿吨、石膏44.4亿吨、岩盐21亿吨、铁8300万吨、石灰石250亿吨;农副产品品种众多、特色鲜明,银杏、富士苹果、牛蒡等20多种农副产品享誉海内外。徐州年产煤炭2500多万吨,是江苏唯一的煤炭产地;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1000万千瓦,是江苏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徐州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胜迹浩繁。以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代表的“汉代三绝”名扬海内外。除两汉文化胜迹之外,项羽“戏马台”、刘邦“大风歌碑”、苏轼“放鹤亭”、北魏“大石佛”、唐代“燕子楼”,以及明清“城下城”遗址等历史胜迹遍布全市,使徐州这座古城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魅力。


徐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山川形胜,美不胜收。故黄河穿城而过,大运河傍城而流,山围着城,城环着山,山城相依,山水相连,形成了徐州独特而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心方圆60平方公里的云龙山、云龙湖、泉山森林公园园林风景区将城市装点得雅致秀丽,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旅游胜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化城市风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兼得北雄南秀、富有鲜明个性的城市风格。



汉文化景区01景区概况


汉文化景区,东起三环路,南至陇海线,西接津浦线,北迄骆驼山,总占地面积1200亩。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集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于一体,为国内最具汉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区之一。2006年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主要参观景点有:汉文化广场、狮子山楚王陵、车马出行广场、汉兵马俑博物馆、水下兵马俑博物馆、徐州汉文化馆、徐州汉画像石解密馆、竹林寺等。


汉文化景区被评为“中国环境艺术示范景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银奖”、“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02各景点介绍


【汉文化广场】汉文化广场,广场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90米,占地18000平方米,采取规整庄严的中轴对称格局。其空间定位以东西为走向,依次布置了入口广场、司南、两汉大事年表、历史文化展廊、辟雍广场等景点,终点矗立汉高祖刘邦的铜铸雕像,构成完整的空间序列。


汉文化广场入口突破了传统的大门设计,代之以两根具有汉代风格的方形双柱。柱高10米,其屋顶区著名的高颐阙脊之形,四角攒尖、双重屋檐,线条刚直,拙朴有力。柱身为十字形,四面各出挑斗拱构件,连同柱身一起支撑着整个屋顶。充分展示汉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广场的铺装以仿制的汉砖为主要材料,图案取汉代画像中常见的勾连云纹等装饰图形,两汉大事年表四周设计了少量的水景。水的使用,不仅可以与石材形成一刚一柔的对比,更成为两汉文化广场中将各个景点联系起来的手段,而且水体在园林广场设计中更具有独特的功效。

游客可以从中感受到“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恢宏气魄,领略两汉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广场的设计犹如一段立体空间化的汉赋,通过“起”、“承”、“转”、“合”四个章节,抑扬顿挫、弛张有度,将汉风古韵自然呈现出来。



【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楚王陵是江苏省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座汉墓,1994年年底发掘,1995年9月对外开放,凿山为葬,依山为陵,是一座恢宏的地下宫殿,总面积850平方米,凿石量5140立方米,由天井、内幕道、外墓道、主墓室以及内部的12间墓室构成。


楚王陵出土各类精美文物2000多件(套),其中包括目前国内出土的一件玉片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金缕玉衣、镶玉漆棺、玉卮、金腰带扣等。至于楚王陵的墓型结构可谓是独树一帜,因为它是由竖穴墓和横穴墓相结合的一种墓型结构,全国罕见。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九五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汉兵马俑博物馆】汉兵马俑博物馆是在1984年年底发现的汉兵马俑遗址上建设的,采用“甲胄变形”的建筑理念,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前厅正面摆放沙盘模型,以缩微的形式将整个景区展示。展厅主体设计为两层,分为“汉兵马俑遗址大厅”和“军事展厅”两大部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主体呈长方形,屋顶为仿汉四坡顶,人口两片L型长墙形成通道,南、西、北三面环以高档土墙,从外观上看,整个建筑的一半像掩藏于地下。4000多件神情各异的兵马俑,被摆放在四条布局紧凑而又合理的俑坑中。三条东西向兵俑坑是主力,由步兵和车兵组成。一条南北向俑坑是后卫,以警卫为主。在西北方向125米处,还有两条车兵和骑兵俑坑,类似于机动部队或快速反应部队。由此可见,狮子山汉兵马俑是汉初楚国军队的缩影。



【水下兵马俑博物馆】水下兵马俑博物馆从远处看是一仿汉覆斗形建筑,内部则是两层结构,从一段楼梯下去,进入处于水面下两三米的空间,五号坑由专家复原了当年的发掘现场,马俑和骑兵俑也都是模具分段烧制,我们看到这里马身、马尾、马耳朵都还四处分散,可见当时时间匆忙。六号坑则展示了一个复制的骑兵军团,这些骑兵是按照原件放大一倍的比例来制作的,体现出西汉早期骑兵部队的气势。


【汉画长廊】水下兵马俑博物馆对面如长龙似的建筑,是汉画长廊,长廊沿着如意湖东岸建造,长廊分为精品区、数字区、互动区三大部分。第一展厅——“大汉万象”展厅内,通过动态投影和静态汉画像石的结合,以全新的手段展示汉画像石的风采,让游客初步领略汉画像石的时代气息。第二展厅——“舞动汉画”动漫厅,通过汉画像动漫的表现形式向游客呈现汉代生产生活的各个场景,带给观众真切的体验。最后一个展厅——“汉韵传承”游客互动厅,游客亲身体验汉画像石的真伪辨别、参观汉画像石的制作过程,亲手制作汉画拓片。汉画长廊较全面地展示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的历史风貌。


【徐州汉文化馆】汉文化馆以大量而深入的史学考证为基础,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俗能方面全面展示了汉代历史,尤其是对徐州在中国历史和汉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首次予以全面阐述。


【徐州汉画像石解密馆】汉画像石解密馆是创新性地将汉画像石这一珍贵文物,利用声光电多媒体手段,完整解密并予以生动演绎。尤其是设置了淮海经济区首座悬浮影院,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撼参观体验。这两个馆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展示中融入多媒体展示和互动环节,极大地提升了知识性和趣味性。


【竹林寺】竹林寺于2009年9月建成对外开放。主要建筑包括:南山门、北山门、天王殿、三圣殿、碑亭、刘英、笮融纪念亭、净检明道照壁墙、韦驮殿、大雄宝殿、中国第一比丘尼纪念堂、观音阁等。工程占地450亩。竹林寺是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师而建。净检法师为彭城人。东晋时曾在东郊狮子山上建有竹林寺,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历朝屡废屡建,明清时期为徐州八大寺之一,直至20世纪50年代被废毁。




龟山汉墓01景区概况
龟山汉墓是国家首批3A级旅游景区,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龟山汉墓是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的夫妻合葬墓,墓葬依山为陵,凿山为墓,由15间大小各异的墓室组成。在徐州发掘清理的300多座墓葬中,龟山汉墓以其规模的巨大,建筑的精美,神秘的色彩而独占鳌头。被称为“千古奇观、中华一绝”。


02各景点介绍


【展厅入口】刘邦在统一中国后,对于东方重镇且为桑梓故里的徐州做出了精心的安排,分封了同父异母的弟弟—一刘交为徐州的第一代同姓楚王,都城名为彭城。龟山汉墓这座地下宫殿,便是西汉中期的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及夫人的安葬之地。刘注在位的时间大概是13年。这座墓葬,东西全长为83米,南北最宽处达到了33米,一共有15间墓室,总面积达700多平方米,可以说几乎掏空了这座山体。墓的雄伟宏大气势及细巧精湛的形制,让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它究竟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造出来的,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展厅二层】从当年挖掘现场时的场景看,这些巨大的条石每块都重达6吨以上,所在的位置也都有着特殊的编号,主要是作为防盗封门之用。


汉代以玉衣及玉器组合,作为墓葬主人身份的一种象征。汉人认为玉有灵性,能够保护身体,所以生前以玉器来进行装饰,死后则以玉器来进行陪葬。这些玉器,几乎都是丧玉和礼玉,是皇室和贵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镏金铜熏——龟山汉墓所出土的文物代表作品,也是存世的西汉同类熏炉中罕见的珍品。熏炉图案装饰异常精美,仅盖上就透雕着三龙三虎。真品腔内表面留有黑色烟熏痕迹,表明为死者生前所用之物,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展藏于南京博物院。龟钮银印为楚王随身佩戴之物,材质为白银,上面的龟钮象征着长寿,下面刻以阴文隶书“刘注”二字。这枚印章的出现,不仅一锤定音地昭示了墓葬主人身份,同时也为我国的汉代墓葬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俑作为一种陪葬品,表达的是墓主人对死后生活的一种意念。这些汉代兵马俑,在继承了秦俑风格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体现了汉俑写意、简朴成熟的风格,虽然体形很小,但是比例却都十分的准确。



【南墓道】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因此它拥有南、北两条墓道,而墓道又分为内墓道与外墓道两段,其特点是内墓道窄短,呈喇叭口状,而外墓道近似于长方形又比较宽大。在墓道的两侧还可以看到筑起的夯土墙,其主要是用于封闭裸露在外的墓道,同时还起到保护墓葬的作用。南墓道全长为22米,是当年运输楚王刘注的棺椁进入墓穴的唯一通道。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物,在墓道修复工程中,用玻璃搭建栈桥,就是想通过古代与现代这两种建筑设计手法,向人们展示2000年前的历史文明。


【南甬道】甬道为运送棺椁的通道。它南北平行,经过专家们测量,两条甬道的最大偏差仅5毫米,精度为1/10000,这种精确度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很难做到。每条甬道内有26块塞石封堵,每块重达六七吨,皆六面磨光,当塞石塞入甬道后,塞石与甬道壁紧紧相贴,就连一枚硬币也难以塞入。


在进入甬道后,可以用手触摸一下四壁,就会发现十分光滑平整。这全部是当时的古人打磨抛光过的,而上面的夹角也呈直角。


【马厩】15间墓室中的第一间是马厩。这间墓室的面积不大,中间的水池为饮马的水槽,石头是拴马桩。出土有两件文物:一件是陶盆,为用于喂马的槽;另一件是陶俑,为马夫。这间墓室最大的特色还在于它的墓室顶部为四角攒尖顶,类似于草原上的蒙古包,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楚王车马室】类似于今天的车库。这间墓室使用了五坡顶。由于面积较大,为了防止塌方,工匠在掏空四周时,在中间留下一根石柱,用来支撑墓室,被称为擎天柱。像这种中心柱结构,虽然与敦煌石室的中心柱结构有所不同,但就西汉建筑研究的角度来看,还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小车马室】小车马室面积仅为5.91平方米,顶部为四角攒尖顶。出土驭手俑3件,陶马4件,另外还有一些铁质车马器。



【礼乐器具室】此为一间礼乐器具室,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好歌乐舞,在汉朝更为盛行,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庖丁室】在这间厨房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谷物和炭化过的粮食,还有一些动物的骨骼和陶制的坛罐。


【水井】这口水井因为是象征意义的,所以只有20厘米深,但里面的水却常年不干。水主要是来自山上的石裂隙。


【武器库】武器库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是至关紧要的,楚王刘注也认识到这一点。门前的两块大塞石,就是堵塞武器库所用的,类似于现在的防盗门。


【厕所】汉代封建贵族对厕所的构造相当重视,建有坐便器、扶手与靠背。如厕时,蹲位有靠背可依,起立时,可借扶手。旁边有两个陶盆用以洗手,是当时的高级厕所。


【楚王前殿】是刘注用于理政朝拜宴饮宾客的房间,相当于古代建筑中的中堂,是地下宫殿的核心部分,也是15间墓室中最大的一间,面积达68.91平方米。就连中间的这根擎天柱也高达4米之多。据专家测量中间的这根擎天柱所处的位置正好在南北两条甬道的中轴线上,如此的测量技术就连专家也为之惊叹。


【楚王棺室】刘注的棺室作为整个墓葬的核心,也是5间墓室中雕琢最为精细的一间。在西汉时期,用棺则依然沿袭着周代的制度,诸侯王下葬是用两重或三重套棺,而且棺木的制作也十分的考究,棺的外面一般会涂上朱红大漆,绘有日月星辰、鸟兽鬼怪的图案。由于年代久远,以及自然损失和盗墓者破坏,我们看到的这个棺木是一个复制品。


【楚王原棺室】按照当时的葬制,讲究的是前朝后寝。因为龟山汉墓坐东朝西,所以后寝的位置应该在东首,那么刘注的棺室为什么由东首转移到这一间呢?因为东首墓室顶部出现一条很大很深的石裂缝,不仅使墓室看起来不美观,而且雨季时渗水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刘注尸体的保存,只好把棺木由这一间转移到了西首。在发掘龟山汉墓的时候在这间墓室出土了大量的瓦片。据专家考证,当时这间房屋为仿制的木结构房子,时间一长,木头腐烂。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一间作为棺室不仅仅因为它位于中轴线上,位于东首,而且它正对准龟山海拔的最高点,由这儿到峰顶的垂直距离是33米,表现出刘注在死去后也想至高无上的愿望。


【壸门】壸门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是通向帝王宫殿的通道口。这也是连接刘注与夫人的通道,汉代葬制讲究的是夫妻同墓不同穴,遵循灵魂合葬。在发掘清理时根据夫妻两人墓穴中清理的古钱币考证出刘注比其夫人早下葬三年。也就是说,过道是在刘注下葬三年以后由北面进行贯通的,这在当时被称为“开门寻夫”。


【楚王夫人的歌舞厅】刘注夫人的歌舞厅为拱形,上面还留有一些突出的小石包。考古学家推断,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拱形代表天空,小石包代表星星。而刘注夫妇在撒手人寰之后,就特意在这间墓室中留下两颗正在划过天空的流星。


【楚王夫人前殿】刘注夫人宴饮宾客的前殿,作用与刘注的前殿相类似,但其高度、宽度、长度远不如刘注那间,而且打凿得也十分粗糙。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一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


【楚王夫人棺室】楚王夫人的后寝也就是棺室。同样没有发现她的棺木和骸骨。当时推测这一间是夫人的棺室的根据是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制的冥钱。同时出土有一些五子莲也就是女性用的一种化妆盒,从这一点来判断是女性的墓葬。另外,在棺木正前方40厘米,距墙20厘米处有一道凹槽,这种凹槽的四周都有一种凹坑,凹坑的作用是为了稳固棺木。而汉代对棺木的制造是十分考究的,高官贵族的棺木一般使用汉白玉,而根据地上的凹槽可以推算刘注夫人的棺木并不是十分奢华的。



【楚王夫人庖丁室】墓室最有特色的是墓室东、西两壁留有一对对称的凹槽。考古学家通过考证后认为可能起到两种象征作用。第一,这儿是厨房,那么这两个凹槽是不是很像现在厨房中所设有的壁橱、碗橱。还有一种说法,刘注有十间墓室,但他夫人只有五间,也许是想向两边继续开凿却因我们不知道的原因而没能继续。


【北甬道】龟山汉墓的北甬道,与南甬道几乎一样。两条甬道相距19米,但两条甬道的平行夹角仅有20°,误差为1/16000。也就是说两条甬道如果都沿着5毫米的误差继续往西延伸的话,大概会在1000公里以外才会相交。而且两条甬道不仅几乎达到了平行,就连南北墓葬的地平面的高低之差,也只有8毫米。这是令测量专家也难以置信的一组数据。


考古工作者曾在北墓道发现了两件晚于墓葬的器物,一件是王莽时期的“货泉”,另一件是具有南北朝时期特点的青瓷碟,说明这座墓葬在王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少两次遭遇官盗。


【夫人车马室】刘注夫人的车马室。在汉代男女乘车有别,妇女用车车形较小,四周封闭较严,两侧留有垂帐,一般也只能使用一匹或两匹马所拉的马车。


【北墓道】北墓道只有七层,要比南墓道短、窄、矮一些。这种设计也正体现了封建时期男尊女卑的一种社会现象


【展厅一层】龟山汉墓是凿石为室,穿山为墓。在当时既无炸药又无开山机械,穿山作业又无法密集施展的情况下,这巨大的石室只能靠少数人用铁凿一点一点地开凿出来,无论是墓道、甬道还是每个墓室,最初开凿只能是一至二人进行,随着墓室的扩大才能增至数人。根据上述原因,专家进行了推测,假如整个工程同时用300名能工巧匠,昼夜不停地打凿,也要耗十来年的时间,而刘注在位却只有13年的时间。由此可见在这13年中他要耗费多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来打凿这座地宫。


南墓道有块塞石,上书“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椁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以葬去服毋金玉器。后世贤大夫,幸视此书,目此也心者悲之”。其大意是说:我虽身为一代楚王,敢于向上天发誓言,墓葬中没有放置任何的金宝玉器和值钱的陪葬品,只放置了棺木和尸体,如果后人有幸看到这段文字,应该产生同情之心,所以没必要再动我的墓穴了。


【展厅前小广场】塞石就是堵塞北甬道所用,当年的盗墓者就是在大型的塞石上打上牛鼻扣,穿上绳索用人力往外牵引的。南甬道的塞石保持得非常完整,发掘时动用了现代化的机械工具,耗费三个月的时间才清理出来。


项羽戏马台景区01景区概况
据清乾隆府志记载:“楚项羽因山为台,以观戏马,故名。”2000多年以来,这里寺宇亭台建筑不断,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古探幽的胜地。戏马台重建于1985年,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整个景区以风云阁为中心,分为四个游览区。前区又分东、西两院,东院名为“楚室生春”,西院名为“秋风戏马”,两院共设六间展室,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多元化的展示手段,反映项羽从鼎盛走向衰败的历史;后区有啸天石、追胜轩、集萃亭、马槽、系马桩等诸多景点点缀古台;西区为7000余平方米的游客休憩绿化带;而古台外围为民居风情区,是两组明清时代的刘家大院、郑家大院。


02各景点介绍


【巨鹿大战展室】公元前207年,项羽为次将,随上将军宋义北上救赵,宋义惧怕秦军气焰,屯兵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46天按兵不动。项羽屡谏无效,怒杀宋义,并自封为上将军,火速引兵渡过漳河,下令“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现代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以一当十”等成语皆由此演变而来。


壁画的情节分为七个部分:一是秦将章邯率军包围巨鹿城;二是楚怀王和各诸侯议定救赵;三是项羽怒杀宋义;四是项羽挥军北上,渡漳河,破釜沉舟,誓灭秦军;五是楚、秦军激战,杀秦将苏角,虏王离,涉间自焚;六是楚军九战九捷,解巨鹿之围;七是巨鹿大战胜利,项羽威震楚国,闻名诸侯。浮雕壁画下方的文字,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中的巨鹿大战原文。


展室中央展柜中陈列的古代兵器,采用的是光、电互动感应式手段,如果你对某个兵器不甚了解,你只要将手放在相应画面上,就会听到该兵器的详细解说。


【雄风殿】雄风殿原名台头寺,又名陀头寺。始建于东晋元熙元年(419年),由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后改为三义庙、关帝庙。为纪念西楚霸王项羽灭秦的历史功绩,1987年景区重修后改名为“雄风殿”。


殿前蟠龙石柱为明代以前遗物,雕刻有人物、花鸟、走兽等,石柱上的图案古朴生动,包含着神话传说的内容,尤其是两条飞龙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十分壮观。据有关专家考证,比较倾向于该柱是南北朝时留下的文物。本展室通过对项羽生平的全面介绍,着力烘托出项羽的英雄气概和霸业雄风。


【定都彭城展室】公元前206年春,项羽率楚军攻入咸阳。烧秦宫,杀秦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九郡,号令诸侯,并定都彭城。项羽率部于当年六七月东归彭城。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项羽东归彭城时的场景再现。本展室整体画面大致分为两部分:楚军进城、百姓迎接及宴饮。


【风云阁】风云阁又名戏马台碑亭。亭中间是明代万历年间徐州兵备右参政莫与齐所书写的“戏马台”三字,石碑背面为明代宣德八年(1433年)冬十月刻《徐州重建儒学记》。戏马台碑亭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碑亭按江南园林风格设计,双层六角飞檐,1979年曾重修,1986年再一次重修并加高50厘米。2000多年前西楚霸王项羽端坐在这儿观看山下的将士戏马,戏马台的名称由此而来。后人又称点将台、项王台。


【秋风戏马院】秋风戏马院的第一间展厅采用了硬木彩塑工艺,生动再现了西楚霸王项羽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三段历程:巨鹿大战、定都彭城、秋风戏马,又称为霸业雄风胜景图。该作品融雕塑、建筑、彩绘、陶艺、灯饰、舞台造型等多种工艺为一体,运用了中国画散点透视与线角透视相结合手法,表现出前景、近景、中景、远景四个层面,强化了作品的立体空间感,人物、建筑栩栩如生,层次分明。



【鸿门宴展室】室内高仿真蜡像作品,展示了鸿门宴中的代表人物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庄、项伯、樊哙等人物形象,再现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历史典故。正是由于项羽鸿门宴的仁慈,最终导致了霸王别姬悲剧的一幕。


【霸王别姬展室】采用仿真蜡像的形式,形象地再现楚汉相争中“四面楚歌”时的霸王别姬典故。虞姬身染鲜血,项羽悲痛万分,两边将士掩面而泣,场面悲壮,令人叹息。英雄对美人的挚爱,美人对英雄的殉节,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展厅两侧陈列项羽的垓下歌、虞姬的和垓下歌有关的石刻作品。


【百米碑廊】戏马堂后,顺西墙向北为一斜坡,依山就势建一长廊,沿台之北缘向东至乌骓槽,长约百米,称为百米长廊。长廊以古来咏台诗词、今人书家笔迹勒石镶壁,如李可染、舒同、启功、尉天池、沙孟海等当代书画大师的珍品陈列其间,为戏马台增添了雅韵。


【啸天石】碑廊西北角陈列一块观赏石,名为“啸天石”,又叫“人杰鬼雄石”。从南侧看是将军仰天长啸的雄姿,从北侧看则是一巨型骷髅头。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有一首歌颂项羽的五言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杰鬼雄石既是项羽人生的写照,也是李清照诗意的形象体现。


【追胜轩】碑廊中段设追胜轩,陈列九幅线雕人物像,分列历代登临过戏马台的历史名人:东晋末年的谢瞻、谢灵运、刘裕;北魏的拓跋熹;唐代的张藉等;宋代的文天祥、苏轼;元代萨都剌;清代爱新觉罗·弘历,记录了戏马台历代辉煌与变迁。


【系马桩、乌骓槽】戏马台景区东北部是一处凹地,设有西楚霸王系马桩和乌骓槽。戏马台上原有旧系马桩,上书“大清嘉庆楚霸王系马桩”,因年代久远,石桩已毁。目前这一块是根据原样复制的。马槽原存于铜山三堡,为丰富展品,现将其运至戏马台。此马槽为明代驿站所用。墙上四个大字“骓骋云从”,意为赞颂乌骓马跑得快,马蹄扬起的尘土高高飞扬,好似云彩跟随在马的身后。


【重九台】风云阁东侧有一高台名为重九台。古代游子有九月九重阳节登高怀乡的习俗。409年至419年,南朝宋武帝刘裕先后两次北伐,以徐州为指挥中心,在戏马台上建立茅舍。一次随军参议孔靖官拜侍中,奉调回朝,适逢九月初九日,刘裕便在戏马台上大宴群僚,登高赋诗,著名诗人谢灵运、谢瞻等人即席吟诵,古来传为佳话。

徐州博物馆01景区概况
徐州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云龙山北麓,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承担徐州地区的考古发掘、文物收藏、陈列宣传、科学研究等任务。该馆创建于1959年,原址为清乾隆皇帝南巡时的行宫。1996年原址扩建,1999年5月建成开放,经过不断完善和提档扩建,目前博物馆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0000平方米,陈列面积6500平方米。展区由陈列大厅、清高宗乾隆行宫及碑园、汉代采石场遗址和东汉彭城王家族墓葬四部分组成。


02各景点介绍


【第一展厅 金戈铁马】徐州古称彭城,地处江淮平原,连接苏鲁豫皖,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数千年的沧桑岁月中,徐州承载了数以千计的大小战事,无时无处不渗透着战争的烽火硝烟和兵戈铮鸣。金戈铁马展厅展示的是历代徐州地区在战争、墓葬、遗址中留下的珍贵兵器400余件。展厅按照历史时期分为四个单元:初始战争、战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嵌骨石镞 出土于邳州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316号墓,墓中埋葬的中年男性右手握着骨匕首,左股骨上有石镞残留,通过X光片可以看出,三角石镞射入骨内深达2.7厘米。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徐州的原始部落间就已发生战争,而此墓主人或许就是在战争中阵亡的武士,这也是我国发现的人类战争的最早痕迹。


汉代铁甲衣 这是1995年在狮子山楚王墓发掘出土的铁札甲和大鱼鳞甲。札甲的甲片约836片,因形如书札,故名“札甲”。由身甲、盆领、肩、披膊、甲裙五部分组成,右开襟。这种形制的甲衣目前出土极少,仅有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和内蒙古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古城出土过。这种甲衣便于受损后及时修补,而且伸缩自如,不易松脱。


“五十炼”钢剑 徐州曹山东汉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仔细观察剑柄位置上有用错金隶书铭文“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炼长宜子孙剑…‥”、“直千五百”等字样。意思是说:这是一把公元77年成都的一位叫王愔的工匠锻打了五十遍的钢剑,从现代商业的角度看有品名、产地、规格、日期、制作者,而且还有全国统一报价——一千五百个五铢钱。


错金银鸟形饰铜戈 这是2003年徐州翠屏山刘治墓出土,戈除了木柲腐烂外,其他部分保存完好,展示出一件完整的汉代高级仪仗兵器。戈主体本身没有任何装饰,刃部非常锋利。在穿有木柲的顶端有一精美的错金银鸟形,似鸠,卧姿,正在回首梳理羽毛;底部的鐏通体饰有错银蟠龙纹和卷云纹,整件器物造型别致,装饰富丽堂皇,是当时王室贵族比较流行的礼兵器。


明代徐州卫遗址 明清时期,火器、枪炮大量出现,战争逐步走出了冷兵器时代。明代,徐州是南北二京驿传中心之一,是运河的枢纽所在。明朝在徐州设立了漕粮储运的广运仓,同时还先后设立军队戌守的徐州卫和徐州左卫。2004-2005年徐州发掘了位于市中心大同街的明代徐州卫遗址,掘明代房址24间,出土大量刀、剑、盔甲、弓、枪、炮、铁弹、铅弹、火药、标尺等冷热兵器,以及投壶、炉、背、瓷虎子、文具等生活用具。



【第二展厅 汉室遗珍(金银铜器)】汉室遗珍,厅展出汉代珍贵金银铜器150余件。其中包括礼仪用器、生活用器、装饰用品等。


“刘注”龟钮银印 陈列在特展橱中间的是一枚私章,为银质,龟钮,印面阴刻小篆体“刘注”二字,字体浑厚古朴,印重39克。刘注为西汉楚国第六代王谥号襄王,在位12年。在汉代往往颁赐诸侯王金印,他们死后也常以金印随葬,这在出土实物中可以见证。由于徐州地区楚王墓都被盗过,除龟山刘注墓外,已发掘的几座楚王墓都未出土标志楚王身份的印章,所以“刘注”印章对断代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人物画像 徐州簸箕山刘埶墓出土。它直径18.5厘米,制作精良,光洁可鉴。镜钮突破了为龙龟合体形,镜背主体为人物画像,分为四区,每区间以博山纹间隔,内容完全相同。既有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场景也有神话故事整个镜的背面共铸造出32个人、8只虎、4只豹、16棵树、12座山峰,再加上钮、座上的4龙和1龟龙,共计刻划出物象77个。铸镜者在方寸之间,表现了从现实生活到神话故事极为丰富的内容,可谓匠心独运。


铜豹镇 特展橱中陈列了一件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铜豹镇。汉代在床、榻等家具及室内地面就座之处通常铺席,为了避免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通常在四角放置镇,此件铜豹镇及为镇席用具。豹足卧姿,肌肉强健,脖颈上戴有镶缀海贝的项圈。豹体上阳线刻“尚卧重十三斤十二两十八朱铅重十九斤十三两十朱”,说明该豹采用了铜铸外形,体内落铅的方法制成。汉代镇的使用非常普遍,质地上有玉、石、铜、铁等,形制上有人物、虎、羊、熊、龟等。为了防止牵羁衣物起见,这些动物常做成蟠伏的姿势。


金带扣 展橱中的这两块金带板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两块带板分别重275克和280克。带板正面主体纹饰为猛兽咬斗场面,是目前所见汉代最为华美的带扣。金扣腰带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常用的胡式带具,后来受到汉代贵族的青睐,所以各式金带扣在中原地区多有出土,但从造型、工艺等方面看,这副应是中原内地制品。



【第三展厅 天工汉玉】我国汉玉出土虽多,但仅徐州最为集中,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天工汉玉”是我国唯一汉玉专题常设展览,是徐州博物馆最具特色的一部分,陈列徐州出土汉玉200余件。展厅按照礼仪用玉、装饰用玉、丧葬用玉、生活用玉四个单元进行展示。


汉代是我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巅峰时期。汉玉以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饮誉于世。汉玉被广泛用于礼仪、装饰、丧葬和生活等方面。汉代楚(彭城)国的治玉业十分发达,徐州汉墓出土了大量的汉玉,代表了我国汉代玉材和治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玉龙 这件玉龙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质地为新疆和田白玉,莹润透明,有玻璃光泽,局部带沁斑。身体蜷曲呈S形,双目圆睁,爪趾锐利,龙尾上卷,通体饰勾连涡纹。龙作为中华民族和皇权的象征,是被高度神话的动物,这件玉龙继承了战国玉龙的雕琢风格,采用阴线刻,浮雕,局部透雕等技法,把龙潜深渊,蛰伏待时的意蕴刻划得淋滴尽致,由于此件玉器上乘的质地及超凡的做工也从徐州所存出土玉器中脱颖而出,成为徐州博物馆的标志。


金缕玉衣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尸用具,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分为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根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和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从出土实物看与记载吻合。


这件金缕玉衣是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修复后的玉衣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等十余部件组成,玉片总数为4248片,穿缀金丝重1576克,玉衣总长1.76米,在两千多年前山西汉,根据当时生产水平,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家产总和,需要一个熟练工人花费十多年的时间方能完成,可见所耗费人力和物力是相当惊人的。因而无愧于国宝称号。


玉棺 这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棺”的玉棺,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其内为木质漆棺,现在实际使用玉片总数共2095片。整个玉棺设计华丽,匠心独运,它的用玉远远多于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子窦绾的镶玉漆棺,是目前唯一实物复原后形体最大,最为华丽的西汉镶玉漆棺。玉棺的制作和使用不仅加剧了玉材的匮乏,所耗费的财力也是诸侯国乃至汉王朝都无法承受的,东汉朝廷在规范丧葬礼仪时,便将它摒弃不用,因此,考古发据出土的镶玉漆棺极为罕见,故称其为“中国第一棺”。


玉卮 狮子上楚王墓出土。是汉代皇室贵族重要场合使用的酒器,这件玉卮选材上乘,和田玉制成,局部带沁,杯盖中央提手为五瓣花形,花蕊为柿蒂纹,杯盖边缘有三个高浮雕漩涡形钮;器身为勾连涡纹,而且与盖以子母口相扣合;足为三个兽头。也是迄今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唯一汉代玉卮,这种器具主要流行于西汉,东汉以后由于战事不断,好玉难求,很少见到它的踪影了。


【第四展厅 俑偶华彩】俑是中国古代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古人“视死如视生”的丧葬观念。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义。本展厅展出汉代至明代珍贵陶俑100余件。


汉代乐舞俑 这一组俑是根据驮篮山楚王夫妇墓中出土的陶俑复原陈列的一组汉代乐舞的场面。女舞俑面目娟秀,长发绾髻下垂,穿长袖深衣,身体左前倾,扭肢折腰。其中双袖陶舞俑,双臂上举,长长的衣袖从空中向身后飘下,体态呈优美的“s”形,动感十足。乐俑分为抚瑟、吹奏、敲磬三种,高25-30厘米,它们席地而坐。反映出汉代工匠高潮的审美情趣和炉火纯青的雕塑技艺。这些珍贵的陶舞俑是我们了解西汉早期舞蹈造型的重要实物资料。轻轻拂去历史的尘埃,站在这里参观,仿佛将我们带入到那段奢华的岁月里,感受楚王宫的壮美。


汉代彩绘仪卫俑 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共计220余件,展出的仅仅是其中的很小部分,根据彩绘俑的装扮可分为持笏俑、持兵俑和背剑箙俑三种形制。色彩颜色丰富多样,有红、白、黑、绿、蓝、紫、绛诸色,色调配置和谐,衣纹线条流畅飘逸。面部表情生动细致,眉目、胡须纤细如毫,形式多样,甚至连单、双眼睑都清晰可辨,融雕塑和绘画技艺于一体,给人以千人千面之感。这些彩绘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汉代及以前色彩保存最好的彩绘俑群。堪称我国西汉时期陶俑艺术的精品。为研究西汉诸侯王的仪卫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彩绘执笏双髻女立俑 这个俑高42.4厘米,头梳双髻,即民间所谓“丫头”,是未成年少女的发式。少女面貌不似中原汉人,她面部丰满、细目长眉、鼻较高、朱唇上翘,嘴角处施黑色、额顶两侧及发髻前饰红点。其服饰则为胡服装扮,上身着黑色右衽短衣,袖口略敞,露出手臂。领口、袖口、衣下摆均有一通划痕以示镶边,着双层内衣,外层圆领涂朱,内位白色交领,面、领、手臂等身体露出部分涤粉白色。下着长裤,裤腿肥大呈圆筒状,足蹬履露于裤外,双手相合拥笏于胸前。制作者将胡人少女天真活泼而又不失端庄秀丽的神态,刻划得惟妙惟肖。




汉画像石艺术馆01景区概况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云龙山风景区内,东依苍翠郁郁的云龙山,西傍碧波浩渺的云龙湖,依山面水,环境幽雅。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是陈列、征集和研究汉画像石专题性博物馆,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藏汉画像石1400余块。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由新馆和老馆组成。老馆于1989年建成开放,建筑风格为仿汉唐式建筑,以大殿为中心,由三组院落七个展室组成,展出的画像石是从清代同治年间至1989年徐州地区发现的汉画像石精品。新馆依山就势,由气势庞大的主入口平台、序厅、室内天井、主展厅、临时展厅等部分组成,建筑风格古朴庄重、粗犷雄浑。新馆陈列的主题是“大汉王朝——石上史诗”,由6个部分、11个单元组成。


02各景点介绍


【新馆】第一部分:神道石雕东汉开始,人们在营造陵墓的时候,出现了墓前排列石兽,顺序是华表、狮子、石虎、石马、石牛、石羊等。神道的尽头,是高耸的石阙,石阙是神道的结束,同时也是陵园的开始。走入石阙,才算是进入陵园。神道旁石雕的神兽,身长双翼,石羊上乘坐仙人,这些无不透露出“天人感应”以及神仙思想的通天观。它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陵墓的建制,下至六朝,延及明清。


神道石雕是汉代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在简约古朴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雕塑立体透视的方法,形成了汉代圆雕厚重、圆润、饱满、流畅的艺术风格。


第二部分:祠堂敬祖祠堂又称庙堂石室,是汉代陵区地面上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古人敬天承祖、祭祀亡灵的主要场所。祠堂祭祖有慎终追远、敬宗睦族的意义。


汉代石室祠堂的建造是用石材雕琢而成,在风格上追求古朴、对称、协调,给人以沉稳庄重之感,特别是在屋面的处理上,用整块大型料石“椽架高丈余,镂石作掾瓦屋,施平天造”(郦道元:《水经注》),四壁制作工丽,刻画着为祭祀先祖而创作的精美壁画。画像石祠堂是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综合统一,代表了汉代艺术的最高成就。


汉代祠堂规模大小不同,样式有异。相同的是上面都雕刻精美的图画。以铜山县洪楼祠堂最为精美。它是一种规模较大,结构复杂的双开间悬山顶房屋式建筑。其中的力士图刻画生动,图中七个力士:一人右手持剑,左手持盾牌,另一人手拿铁链,两个人配合缚虎;第三人怒目圆睁,倒拔垂柳;第四人拽牛尾,背牛行走;第五人双手举鼎,秦武王时乌获就有此本领,因此称为“乌获扛鼎”;最后两人一人怀抱羔羊、一人怀抱美酒,美酒、羔羊为获胜者的奖酬。



第三部分:天工神韵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有很多,常见的有阴线刻、浅浮雕、深浮雕、圆雕等。


早期画像石主要是阴线刻,雕刻的方法是物象和石面为同一平面,物象的轮廓线和细部都使用阴线的刻法。展品中的韩山出土的一对墓门,时代为西汉早期,墓门上雕刻常青树、玉璧,它所采用的雕刻方法就是阴线刻。


浅浮雕的雕刻方法是,物象轮廓外见底,轮廓外剔地深约1.2厘米。浅浮雕是汉画像石兴盛时期最常见的雕刻方法,1987年在铜山县青山泉乡发现的缉盗荣归图就是采用的这种雕刻技法,这幅画像长8米,是目前国内发现最长的汉画像石。该幅画像石表现了从审讯犯人、解押囚徒到亭长迎候的全过程。该幅画像为研究汉代刑法、刑具以及迎候制度等方面提供了图像资料,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画像石中还有阴线刻、浅浮雕结合的方法,大禹治水图就是采用了这样的雕刻方法。大禹治水图全长3米,上面雕刻了10个历史人物。这幅画像表现的内容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历史故事。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突出画面,人物的服饰衣褶分层表现,人物的口、耳、眉、目则用细线刻出,粗犷的轮廓形象与精致的细节线条结合,正是汉代艺术的显著特点。


汉画像石中出现了高浮雕技法,这种雕刻方法类似圆雕,在透视的基础上将物象压缩,形体的轮廓有较强的立体感,是介乎圆雕与浮雕之间的艺术形式。展出的“胡人吹箫图”采用的是高浮雕的雕刻技法,这种雕刻的方法明显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指没有经过压缩,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汉画像石中的圆雕主要用于塑造神道两侧的石兽,同时墓室中的构件,如石羊柱础、双龙斗拱,也被雕刻成立体的形象,将装饰和实用融为一体。


雕刻艺术在汉画像石美的构成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阴刻还是阳雕,共同特点是不求浮华精巧,但求质朴古拙。大朴无雕、大道无言,是汉画像石艺术的灵魂精髓。


第四部分:绣像史书汉画像石,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眷恋,丰富的题材内容,涵盖了当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在此之前和以后的所有艺术形式,都没有汉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深邃广博。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说:“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汉代史’毫不过誉。”这一部分的陈列根据汉代人的衣、食、住、行、征战比武、乐舞百戏、神话故事等社会百态进行分类,多方面反映汉代的现实生活和思想体系。


第五部分:千秋地宫“以生事死”是古代的重要丧葬制度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地下墓室必须仿照人间居室修造。古代贵族的居室一般都分为“前堂”和“后寝”两部分。


这个部分陈列了两组不同建筑风格的汉画像石墓:邳州车夫山汉画像石墓。该墓为前后室结构,前室有左、右耳室,墓全长6.3米,最宽处5米,墓室画像为浅浮雕。这座墓的墓顶采用了砖券封顶。


贾汪固岘山汉画像石墓。该墓为前后室结构的石室画像石墓,墓室全长约5米,宽度约2米。这座墓的墓顶采用了叠涩式封顶。


第六部分:碑刻题记徐州见于史籍或金石著作的汉碑很多,其中有碑名可考的11块。徐州地面传世的汉碑大部分失落亡逸,近年来徐州新发现了一批汉代石刻文字。1982年发现了邳州燕子埠元嘉元年(151年)画像石墓墓志铭。题记初行为“故彭城相行长史事吕守长缪宇”;中段文字记叙缪宇生平德行,如“严缪君礼性纯”等;末行为“和平元年(150年)七月七日故,元嘉元年(151年)三月廿日葬”。整段文字百字左右,字体为汉八分隶书,字形扁方,有类于曹全碑。


1993年征集“延平元年刻石”。该石为长方形,长60厘米、宽105厘米,石面上刻草隶50余字。汉画像石上的文字多为隶书,偶有篆书出现也多隶风。



【老馆】老馆的大门为仿四川雅安的子母阙用青石建成,馆名由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亲笔题写。展区以大殿为中轴线,依照对称的原则,建有南、北、中三组院落,共分为七个展室。整体建筑廊坊相连,白墙、黛瓦、赭柱,与山石峭壁、松林绿叶相映生辉。


第一展室陈列的是铜山县苗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共9块。其中以《炎帝升仙图》最为精彩。该墓画像石均为平面剔地线雕,时代为东汉中晚期。第二展室陈列的是铜山县柳新乡石椁墓。这两座墓均为复原陈列,时代分别为西汉晚期和王莽时期。第三展室陈列的是铜山县散存汉画像石,其中铜山县青山泉出土的《纺织图》为馆藏珍品。青山泉《纺织图》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第四展室共陈列画像石30余块,主要集中了铜山县洪楼汉墓、利国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洪楼画像石主要为祠堂画像,画像内容有《迎宾宴饮图》、《车马出行图》、《舞乐百戏图》等。这批画像石画幅巨大、雕技朴拙、内容丰富。第五展室陈列8块画像石均为徐州市贾汪出土,内容有珍禽异兽、羽人戏麒麟、傩舞图、秦始皇泗水取鼎图等,雕刻技法为浅浮雕,时代为东汉晚期。第六展室陈列的画像石为睢宁九女墩汉墓出土,该墓为大型石室墓,1954年清理发掘。画面内容有青龙、白虎、车骑过桥、宾主宴饮、侍者献食等,该墓画像石画面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时代为东汉晚期。第七展室陈列的画像石均为睢宁县境内征集。画面内容有伏羲、女娲、门阙建筑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